要说电影圈的年末黑马是谁?
6天票房突破3亿,豆瓣评分涨至7.9分,
《三大队》当之无愧!
这部电影改编自网易人间工作室的一篇纪实文学《请转告局长,三大队任务完成了》。今天大表哥特别邀请到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于北大、伦电的Ma老师,为大家从剧作专业的角度赏析这部院线大片!
RoSSo
Ma老师
电影摄影数媒科系
电影制作
毕业院校
伦敦电影学院-电影制作 MA
北京大学-戏剧与影视学 MA
复旦大学-新闻学 BA
老师概况
熟悉好莱坞以及国内院线电影工业全流程制作,对英美影视院校有深刻了解,并在国内外拥有丰富行业经验及资源。
以导演、编剧和其他主创身份深度参与过多个影视商业项目,包括院线电影、剧集等拍摄和制作。作品入围过包括戛纳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等几十个国内外电影节并获奖。拥有多部大型项目管理经验,辅导过大量学员成功获得英美高校Offer。
优秀学生案例
NYU/UCLA/USC/LFS/UAL/UCL
Kingston/伯恩茅斯艺术大学...
影视文本三要素
主角/目标/旅途
一开始我是带着很高的期待去看了这部电影。老实说,看完之后,我的期待是有些许落空的。但从个人喜好角度谈论它意义不大,我更想从剧作专业的角度来分析《三大队》的得与失,希望和大家共同学习,欢迎指正和讨论!
首先,原著给我们的期待是“被开除警籍的前警察孤身一人历时十余年抓逃犯”的故事。它具备了一个商业影视文本最重要的三大因素:(此处敲小黑板复习一下剧作知识)
1. 一个让观众共情,希望他能获胜的主角——一个可敬的警察因为打人沦为阶下囚,也可以说是“落水狗”形象。
2. 主角有清晰的、非完成不可的目标——在这里是抓逃犯。
3. 主角完成目标需要经历非常曲折、艰难的旅途——在十余年里,主角一个人,作为没有警察权利的平民去追凶,难度可想而知。
一部商业电影,以上三点是不可或缺的。那么,《三大队》在改编之时处理得如何呢?
主角
有血有肉、令人信服的警察形象
《三大队》成功塑造了警察程兵的形象。在影片的前半个小时,一直在塑造他专业素质过硬、仗义、执拗的一面。
最重要的是,他还有无法遏制的暴脾气。这种暴脾气的性格成为他打犯人的根本原因。在之后人物的旅途中,这种性格会被慢慢磨平,他会变老,变得更通达,形成一个漂亮的人物弧光。
那在影片一开始,这个人物会让观众共情吗?答案是肯定的。他办案的专业度和嫉恶如仇的性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暴脾气是人物的小瑕疵,却非常的真实,如同你我一般。观众希望他能抓住逃犯,我们也愿意跟他一起踏上这段旅程。
在影片的展开部分,主角的行为和性格也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兄弟们一一离去时,他祝福他们,这是他的侠骨柔肠。尽管他会有想要放弃的时刻,却依然会留下来。
颇为可惜的是,原著里提到:公安在程兵出狱后想给他安排稳定的保安工作,却被他拒绝了——这个点在电影里并没有展开。而观众需要看到主角为了目标放弃了什么,这会让他显得更坚定和崇高。
目标
具象且清晰
是什么让他决定至死不渝地追凶的呢?影片里设置了两个心结:一个是他沦为阶下囚;一个是师傅的死。
《救猫咪》里有句话叫做“糖多齁死人”。千万不要觉得,越往上添东西就越好。两个心结的出发点不一样,一个是为了复仇和实现自己的抱负、诺言;一个是为了帮师傅获得正义。而在主人公的旅途中,他永远只能有一种驱动力。
在影片的后半段,通过帮师傅获得正义的动力已经疲软消失。那为什么编剧团队要在原著基础上,硬塞一个师傅进来呢?我猜测,有可能是觉得追凶的动力不具象,观众无法理解。
可事实上,沦为阶下囚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不甘心的情绪足够成为全部动力,不一定非需要用人伦关系来作为动力——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我本是高山》。
记住:“动力”重要的是不是多,而是有力。如果要让师傅的死成为动力,就不要让他沦为阶下囚,可以得在第一序列里铺垫足够多的师徒情谊(想学习八序列编剧法的请Call我!)。
旅途
兄弟情义引发剧作结构的失衡
电影最大的改编,就是把原来一个人的旅途变成了弟兄们加入又离去的旅途。这也是让这个文本产生最大问题的地方。
首先,观众去看这部电影是带着警匪片的类型期待的,我们好奇想看主角是怎么样用孤身一人的微薄之力抓到凶手的。
然而,这部电影的文本大量地被三大队的兄弟情谊稀释。观看过程中,我不停地困惑:这到底是一个警匪片,还是一个伙伴之情的故事?两头都沾,就两头都保不住。最后我只能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不是一个类型片!真得很让人惊讶,观众们带着类型期待来,会想退票的!
我个人猜测,这样的改编策略有审查的考量。现实世界里,只身一人追凶,如果没有公安系统的人提供线索,一个平民如何能做得到?这也是为什么原著避重就轻的原因。
但填补这些情节,要么会给审查带来大麻烦,要么就绕开审查但是编不圆。所以,这个旅途最精彩的部分,其实是拍不出来的。我猜测,这很有可能是编剧团队选择用兄弟情义来取代最精彩的追凶细节的原因。
硬塞进兄弟情谊的结果,就是剧作结构上的失衡。在前两个序列中,编剧就不得不铺垫和塑造三大队里每一个人物,好让后面的情感有泪点。
可是这样,前两个序列就变得极其臃肿,用了整整一个小时才进入第二幕(通常一部120分钟的影片,会在半个小时就进入第二幕)。激励事件也让人混淆,到底是师傅的死,还是沦为阶下囚?这点在上一段我们已经讨论过了,两者必须只能选其一。
剧作技巧:首尾呼应
影片中往水桶里灌油的细节很精彩,生活感很棒。但是,也有很多在剧作上的问题本来可以避免。比如影片结尾,程兵对着一个派出所小警察敬礼说:“三大队任务完成!”这本来可以成为一个有效的泪点,但是影片应该在开头设置一个同样的桥段,让程兵完成某任务时说过这句话。这才是一个有效的铺垫到呼应。
每一部电影都是一次独一无二的创作,但是剧作技巧放之四海而皆准,永远有效。想要深入地学习剧作技巧和电影制作的同学,欢迎到RoSSo来和我交流学习!